形态描述
体型较大。尾粗圆,其长不超过体长。头顶及体背面栗褐色或赤褐色。前肩浅棕色。耳背、飞膜及四肢足背红棕色。尾部上下毛色较前肩略深,呈棕色。体腹面粉红色。
生物学
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,植被以栲、柯、栎等树种组成;其栖居地的气候暖和,无霜期一般在200天以上;雨量丰沛,年降雨量达2000mm左右,故具有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。筑巢于大树的树洞。以阔叶树的嫩叶及各种野果为食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不详。据60-70年代的调查,在西藏南部各县的土畜产品收购部门中,很少见到该种动物的皮张。80年代以前,在其分布区樟木口岸和吉隆之2500m以下的林区,均设有伐木场,而森林面积的减少,无疑会使本种的生存条件受到一定的威胁。但受胁的程度尚不清楚。据调查了解。由于丽鼯鼠毛皮和经济价值不大,猎人在过去很少专门猎捕。
现有保护措施 从1985年起,先后建立的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樟木口岸保护区、吉隆江村保护区和珠穆朗玛峰保护区,已包括本种的分布在内。因此,丽鼯鼠与其栖息地当可以得到相应的保护。
保护措施建议 1、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,加强上述已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,尤其是在保护区内应绝对禁止采伐树木,使其生存条件得到保障;2、对当地公民加强爱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,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;3、尽快对啮齿类动物制订濒危等级,借以加强丽鼯鼠的保护工作。
现有保护措施 从1985年起,先后建立的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樟木口岸保护区、吉隆江村保护区和珠穆朗玛峰保护区,已包括本种的分布在内。因此,丽鼯鼠与其栖息地当可以得到相应的保护。
保护措施建议 1、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,加强上述已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,尤其是在保护区内应绝对禁止采伐树木,使其生存条件得到保障;2、对当地公民加强爱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,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;3、尽快对啮齿类动物制订濒危等级,借以加强丽鼯鼠的保护工作。